學校園地

學校園地

文物之光映照歷史長河

聖若瑟英文中學「中國歷史文物展示活動教室」的創新實踐

 

從紙面到指尖:讓文物「活」起來的教學革新

「青銅器的紋飾再精緻,課本上的圖片終究冰冷;歷史事件的文字再詳盡,學生的記憶終會模糊。」這是聖若瑟英文中學教師團隊在中國歷史教學中反覆叩問的難題。為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學校以「文物為鑰匙」,打造常設性「中國歷史文物展示活動教室」,將商周青銅器、漢唐陶俑、宋元書畫等複製文物引入校園,構建「以物帶史、以史育人」的沉浸式學習場域。當中更有鴻踪里慷慨捐出十多件唐陶俑、宋瓷及歷代錢幣珍品,以豐富教室館藏。這項教學創新不僅呼應《詩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智慧,更開創「認知—實踐—創造」三維聯動的歷史教育模式。

 

理念架構:文物教學的三重維度

1. 博物館功能校本化——從展櫃到課堂的知識轉譯

有別於傳統校外博物館參觀的零散體驗,文物教室緊扣中國歷史課程脈絡,精選各時期標誌性複製文物:從新石器時代的「多元一體」文明特徵,到秦漢的制度科技結晶、隋唐的中外交流遺珍,皆按歷史脈絡系統陳列。教學團隊更開發《文物裡的中國歷史》學習手冊,結合互動工作紙與考評設計,讓文物知識深度融入日常教學。例如高中學生通過西周多友鼎銘文分析封建制度權責,從東晉德清窯黑釉薰爐探究士族生活形態,真正實現「觸摸歷史」的教學轉型。

 

2. 學生作為文化傳承者——從學習者到傳播者的身份蛻變

學校突破「教師主導」框架,透過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海事博物館及香港公眾考古學會合作,培育學生成為導賞員。參與者不僅掌握文物解說技巧,更在實戰中向小學生、家長及姊妹學校北京朝陽實驗中學交流團擔任文化橋樑。特別是大鵬古城考古研習、鴉片戰爭遺跡考察等深度體驗,讓學生從歷史見證者轉化為文化詮釋者,實踐「薪火相傳」的教育使命。

 

3. 沉浸式學習生態——從平面到立體的認知躍升

文物教室打破學科邊界,設計多元體驗活動:

- 手作工作坊:以掐絲琺瑯工藝重現《千里江山圖》、文物考古挖掘、文物修復等,將藝術技法轉化為歷史載體。

 

- 跨科協作:與資訊及通訊技術科合作製作學習文物互動程式、與視藝科合辦青銅器陶藝創作工作坊、與圖書館聯動甲骨文臨摹活動,構建立體文化認知網絡。

- 境外考察:學生親身到河南回洛倉遺址實測隋代倉窖規模、到洛邑古城穿華服行走等創新設計,使「制度史」「生活史」轉為可感知的空間記憶。

 

教育成效:當九色鹿躍出壁畫

敦煌257窟「鹿王本生」的九色鹿意象,恰是這項教學改革的生動隱喻。當學生親手修復仿古陶器、在10米深的隋代糧窖前驚嘆、從掐絲琺瑯的流光中讀懂北宋美學,歷史教育便不再是單向灌輸,而是激發文化認同的「共情實驗」。

這所文物教室的價值,不在於復刻博物館的典藏規模,而在於建構「可觸、可感、可創造」的歷史學習生態。當老師將文物轉化為叩問「歷史為什麼」的鑰匙,沉睡的文明基因便能在年輕世代手中重獲新生。這正是聖若瑟英文中學中國歷史科教學團隊以文物之光點亮文化薪火的終極追求——讓每個觸摸過青銅鏽色、修復過瓷片裂痕的學生,都成為中華文明永續傳承的星火。

 

 

資料來源:聖若瑟英文中學

© 2025 ECzone. 版權所有.

最佳瀏覽瀏覽器類型和版本:iOS 12+、Android 10+及最新版本的 Chrome、Firefox 和 Edge
ec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