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园地

学校园地

文物之光映照历史长河

圣若瑟英文中学「中国历史文物展示活动教室」的创新实践

 

从纸面到指尖:让文物「活」起来的教学革新

「青铜器的纹饰再精致,课本上的图片终究冰冷;历史事件的文字再详尽,学生的记忆终会模糊。」这是圣若瑟英文中学教师团队在中国历史教学中反复叩问的难题。为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学校以「文物为钥匙」,打造常设性「中国历史文物展示活动教室」,将商周青铜器、汉唐陶俑、宋元书画等复制文物引入校园,构建「以物带史、以史育人」的沉浸式学习场域。当中更有鸿踪里慷慨捐出十多件唐陶俑、宋瓷及历代钱币珍品,以丰富教室馆藏。这项教学创新不仅呼应《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智慧,更开创「认知—实践—创造」三维联动的历史教育模式。

 

理念架构:文物教学的三重维度

1. 博物馆功能校本化——从展柜到课堂的知识转译

有别于传统校外博物馆参观的零散体验,文物教室紧扣中国历史课程脉络,精选各时期标志性复制文物:从新石器时代的「多元一体」文明特征,到秦汉的制度科技结晶、隋唐的中外交流遗珍,皆按历史脉络系统陈列。教学团队更开发《文物里的中国历史》学习手册,结合互动工作纸与考评设计,让文物知识深度融入日常教学。例如高中学生通过西周多友鼎铭文分析封建制度权责,从东晋德清窑黑釉熏炉探究士族生活形态,真正实现「触摸历史」的教学转型。

 

2. 学生作为文化传承者——从学习者到传播者的身份蜕变

学校突破「教师主导」框架,透过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香港海事博物馆及香港公众考古学会合作,培育学生成为导赏员。参与者不仅掌握文物解说技巧,更在实战中向小学生、家长及姊妹学校北京朝阳实验中学交流团担任文化桥梁。特别是大鹏古城考古研习、鸦片战争遗迹考察等深度体验,让学生从历史见证者转化为文化诠释者,实践「薪火相传」的教育使命。

 

3. 沉浸式学习生态——从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跃升

文物教室打破学科边界,设计多元体验活动:

- 手作工作坊:以掐丝珐琅工艺重现《千里江山图》、文物考古挖掘、文物修复等,将艺术技法转化为历史载体。

 

- 跨科协作:与资讯及通讯技术科合作制作学习文物互动程式、与视艺科合办青铜器陶艺创作工作坊、与图书馆联动甲骨文临摹活动,构建立体文化认知网络。

- 境外考察:学生亲身到河南回洛仓遗址实测隋代仓窖规模、到洛邑古城穿华服行走等创新设计,使「制度史」「生活史」转为可感知的空间记忆。

 

教育成效:当九色鹿跃出壁画

敦煌257窟「鹿王本生」的九色鹿意象,恰是这项教学改革的生动隐喻。当学生亲手修复仿古陶器、在10米深的隋代粮窖前惊叹、从掐丝珐琅的流光中读懂北宋美学,历史教育便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激发文化认同的「共情实验」。

这所文物教室的价值,不在于复刻博物馆的典藏规模,而在于建构「可触、可感、可创造」的历史学习生态。当老师将文物转化为叩问「历史为什么」的钥匙,沉睡的文明基因便能在年轻世代手中重获新生。这正是圣若瑟英文中学中国历史科教学团队以文物之光点亮文化薪火的终极追求——让每个触摸过青铜锈色、修复过瓷片裂痕的学生,都成为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星火。

 

 

资料来源:圣若瑟英文中学

© 2025 ECzone. 版权所有.

最佳浏览浏览器类型和版本:iOS 12+、Android 10+及最新版本的 Chrome、Firefox 和 Edge
ec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