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分享

專題分享

學生壓力不容忽視 6大專家建議助建構幸福校園

近年不時發生學生輕生的悲劇,兒童所承受的壓力絕不容忽視,在成長的過程中,如何提升其身心健康?日前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聯同香港救助兒童會合辦幸福校園研討會「幸福教育 ‧ 教育幸福」,邀來教育界、社福界的專家一同探討幸福校園的建構,為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提出不少寶貴建議。

 

 

何謂幸福校園?

幸福感(Sense of happiness)是指人類基於自身的滿足感與安全感,而主觀產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情緒。至於幸福校園,就是學校所有持分者都得到幸福感。香港救助兒童會總幹事司徒恩女士表示:「我們相信每位孩子都應該擁有幸福的未來,而身心健全的發展,有助他們具備正向思維、管理情緒、加強抗逆能力,並勇於學習新技能,把幸福感帶進生活中。」就幸福校園的建構,研討會上專家提出以下6個建議。

 

建構幸福校園的6大建議

 

1.給予孩子幸福思維

凡事總有兩面睇:疫情是否一定減低幸福感?抑或更令我們珍惜與家人的關係?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總幹事吳健文先生指出,要實踐幸福教育,第一步就是給予孩子幸福的思維,在生活中慢慢累積微小而確切的小確幸。「幸福不用轟天動地,卻要像螢光筆用來『Mark低』我們覺得幸福的重點畫面。除了硬實力(學習能力)及軟實力(共通能力)外,現今學生也需具有暖實力(幸福思維),懂得在錯綜複雜的環境裏,仍保持着一顆安穩、沉着的心去面對。」而正向教育就是裝備孩子的重要門鎖。

 

2.孩子要「被看見」

兒童參與權是《兒童權利公約》中兒童所享的基本人權之重要一環。學校不但是一個教育平台,也是兒童成長的關鍵地方,所以孩子必須要「被看見」,學校應多聽其聲音,讓他們參與其中。有校長提到,昔日校舍需要大翻新時 ,由於學生較長時間留在學校,所以亦會先告知他們學校翻新的工程事宜,甚至把其意見向工程公司反映,有助提升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3.校長幸福思維的領導

作為推動學校發展的關鍵人物,校長必須具備幸福思維的想法。一方面讓校監、校董等辨學團體分析建立幸福管理文化的重要性,以便建構幸福校園的氛圍。另一方面亦要明白同行者(即老師、學生、家長等)的需要,提升他們在校內的參與度,有利把幸福校園的元素滲入學與教中。

 

4.老師幸福感的裝備

除教學外,在促進校本的家校合作、家長教育等方面,老師都扮演着一個重要角色。要他們具備幸福校園的思維,首先要從學校及辦學團體說起,校內有否建立幸福管理文化?工作氛圍是否幸福?這些都影響老師的幸福感。此外,思維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有需要時,校方應鼓勵老師學習相關知識,甚至安排相關培訓,讓他們更了解幸福校園的重要性。

 

5.家長身心健康的提升

家長既要面對工作,又要照顧家庭,壓力相當沉重。近年經常提到家校合作,學校有需要明白到每一個孩子背後都是一個家庭,所以整個家庭都屬於學校的。照顧孩子之餘,學校也要理解家長的感受,協助他們提升身心健康,加強家庭的抗逆能力。

 

6.社會資源的引進

單憑學校一己之力,有時未必完善幸福校園的建構,有需要引進一些社會資源。近年不少機構針對兒童及其家庭、以及老師,推出涵蓋身心健康、正向教育、壓力及情緒管理、兒童保護等範疇的計劃,由專業導師教授相關知識及實踐技巧,有助提升參加者正向思維及幸福感。部分計劃更是免費,大可減輕參加者的經濟負擔。香港救助兒童會推出多個計劃提升兒童身心健康,如結合社交情緒的足球訓練「童踢同樂計劃」、助兒童在關愛的環境下成長,迎接幸福未來。


關於香港救助兒童會

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相信每位兒童都應該擁有未來。在香港及世界各地,救助兒童會竭盡所能,在平日及危難時刻,讓兒童健康成長,並獲享學習機會和受到保護。憑藉100多年的經驗與專業,救助兒童會是世界上首間的獨立兒童機構—致力改變生命和我們共享的未來。

救助兒童會在約120個國家開展工作。成立於 2009 年的香港救助兒童會是全球運動的一分子,與兒童、家庭、社區和支持者合作,為香港和世界各地的兒童帶來持久的改變。 了解更多,請瀏覽我們的​網站​,或追蹤我們的​Facebook​、​Instagram​、​LinkedIn​及​ YouTube​。  ​ 

 

資料及圖片來源:香港救助兒童會

© 2024 ECzone. 版權所有.

最佳瀏覽瀏覽器類型和版本:iOS 12+、Android 10+及最新版本的 Chrome、Firefox 和 Edge
ec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