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分享

专题分享

学生压力不容忽视 6大专家建议助建构幸福校园

近年不时发生学生轻生的悲剧,儿童所承受的压力绝不容忽视,在成长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其身心健康?日前大埔浸信会社会服务处联同香港救助儿童会合办幸福校园研讨会「幸福教育 ‧ 教育幸福」,邀来教育界、社福界的专家一同探讨幸福校园的建构,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出不少宝贵建议。

 

 

何谓幸福校园?

幸福感(Sense of happiness)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至于幸福校园,就是学校所有持分者都得到幸福感。香港救助儿童会总干事司徒恩女士表示:「我们相信每位孩子都应该拥有幸福的未来,而身心健全的发展,有助他们具备正向思维、管理情绪、加强抗逆能力,并勇于学习新技能,把幸福感带进生活中。」就幸福校园的建构,研讨会上专家提出以下6个建议。

 

建构幸福校园的6大建议

 

1.给予孩子幸福思维

凡事总有两面睇:疫情是否一定减低幸福感?抑或更令我们珍惜与家人的关係?大埔浸信会社会服务处总干事吴健文先生指出,要实践幸福教育,第一步就是给予孩子幸福的思维,在生活中慢慢累积微小而确切的小确幸。「幸福不用轰天动地,却要像萤光笔用来『Mark低』我们觉得幸福的重点画面。除了硬实力(学习能力)及软实力(共通能力)外,现今学生也需具有暖实力(幸福思维),懂得在错综複杂的环境裏,仍保持着一颗安稳、沉着的心去面对。」而正向教育就是装备孩子的重要门锁。

 

2.孩子要「被看见」

儿童参与权是《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所享的基本人权之重要一环。学校不但是一个教育平台,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地方,所以孩子必须要「被看见」,学校应多听其声音,让他们参与其中。有校长提到,昔日校舍需要大翻新时 ,由于学生较长时间留在学校,所以亦会先告知他们学校翻新的工程事宜,甚至把其意见向工程公司反映,有助提升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3.校长幸福思维的领导

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人物,校长必须具备幸福思维的想法。一方面让校监、校董等辨学团体分析建立幸福管理文化的重要性,以便建构幸福校园的氛围。另一方面亦要明白同行者(即老师、学生、家长等)的需要,提升他们在校内的参与度,有利把幸福校园的元素渗入学与教中。

 

4.老师幸福感的装备

除教学外,在促进校本的家校合作、家长教育等方面,老师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要他们具备幸福校园的思维,首先要从学校及办学团体说起,校内有否建立幸福管理文化?工作氛围是否幸福?这些都影响老师的幸福感。此外,思维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有需要时,校方应鼓励老师学习相关知识,甚至安排相关培训,让他们更了解幸福校园的重要性。

 

5.家长身心健康的提升

家长既要面对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压力相当沉重。近年经常提到家校合作,学校有需要明白到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所以整个家庭都属于学校的。照顾孩子之馀,学校也要理解家长的感受,协助他们提升身心健康,加强家庭的抗逆能力。

 

6.社会资源的引进

单凭学校一己之力,有时未必完善幸福校园的建构,有需要引进一些社会资源。近年不少机构针对儿童及其家庭、以及老师,推出涵盖身心健康、正向教育、压力及情绪管理、儿童保护等范畴的计划,由专业导师教授相关知识及实践技巧,有助提升参加者正向思维及幸福感。部分计划更是免费,大可减轻参加者的经济负担。香港救助儿童会推出多个计划提升儿童身心健康,如结合社交情绪的足球训练「童踢同乐计划」、助儿童在关爱的环境下成长,迎接幸福未来。


关于香港救助儿童会

救助儿童会(Save the Children)相信每位儿童都应该拥有未来。在香港及世界各地,救助儿童会竭尽所能,在平日及危难时刻,让儿童健康成长,并获享学习机会和受到保护。凭藉100多年的经验与专业,救助儿童会是世界上首间的独立儿童机构—致力改变生命和我们共享的未来。

救助儿童会在约120个国家开展工作。成立于 2009 年的香港救助儿童会是全球运动的一分子,与儿童、家庭、社区和支持者合作,为香港和世界各地的儿童带来持久的改变。 了解更多,请浏览我们的​网站​,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Instagram​、​LinkedIn​及​ YouTube​。  ​ 

 

资料及图片来源:香港救助儿童会

© 2025 ECzone. 版权所有.

最佳浏览浏览器类型和版本:iOS 12+、Android 10+及最新版本的 Chrome、Firefox 和 Edge
ec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