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分享

專題分享

教師靜觀特質水平愈高 壓力調適能力愈好

隨著本港疫情逐步緩和,學校已於早前陸續恢復面授課程。復課雖然看似一切恢復「正常」,此前因採用「網上教學」或「混合教學」而為教師帶來的壓力可能得以緩解,但事實上,「轉變」本身亦會為教師帶來壓力,就例如調整教材、調整功課形式、與家長溝通等,都需要動用內在和外在的身心資源來處理,讓教師更感吃力。

 

靜觀提升抗壓能力

 

近年已經有大量研究證明,靜觀能夠有效改善教師的應對壓力的能力、調節情緒、提升睡眠質素、改善教師對工作以至對生活的滿意度。當中,一份涵蓋16則關於教師壓力與靜觀特質水平的綜合分析報告指出,教師的靜觀特質水平愈高,愈能夠有避免緩情緒耗盡(Emotional Exhaustion)和工作倦怠(Burnout)、降低俗稱「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Cortisol)水平、減少焦慮和抑鬱情緒、提升正向情緒及自我關顧水平(Hwang et al., 2017)

 

什麼是靜觀?

 

最先將靜觀引入醫療和精神健康工作的先驅是Jon Kabat-Zinn博士。他於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醫學院專門接收一些藥石無靈的頑疾病人,教導他們修習靜觀。其後發現這些病人在修習靜觀後,不但能夠紓緩疼痛,他們更能夠以寬容正面的態度面對病情。那麼為什麼靜觀具有治療效果?那麼我們要先準確理解靜觀是什麼。

 

根據Jon Kabat-Zinn提出的定義,靜觀是「有意識地、不加批判地留心當下此刻的覺察」,換成我們通俗的說法,亦可以理解為:活在當下。練習靜觀的過程中往往能夠讓身心都平靜下來,安住自己,並從而與壓力源保持一定的距離,並從中洞察到更多的個人資源、更加從容地從不同的行動選項中揀選最合適當刻的選擇,減少所謂的自動化反應(Auto-pilot response)。

 

我們可以通過具體而簡單的練習培養自身的靜觀特質水平,例如:覺察呼吸、身體掃描、靜坐、靜觀飲食等,甚至是各種日常活動,都可以是容讓自己回歸當下,開放覺察的良好契機,比如洗碗、坐車、步行等,從而進行心靈「斷捨離」,收穫內在的寧靜和平安。

 

可幸的是,經過多年發展,本港已經累積一定數量獲國際專業認可的靜觀導師,能夠為教師團隊提供相關培訓,更有不少中小學陸續將靜觀引入教學當中,讓教師和學生一同從靜觀練習當中獲益。

 

註:Hwang, Y. S., Bartlett, B., Greben, M., & Hand, K. (2017).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A tool to enhance teacher wellbeing and performanc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64, 26-42.

 


文章由心理健康社企MindCare創辦成員兼正向心理學導師、心理輔導員Delton Li撰寫

© 2024 ECzone. 版權所有.

最佳瀏覽瀏覽器類型和版本:iOS 12+、Android 10+及最新版本的 Chrome、Firefox 和 Edge
eczone